#逼筆 [28]
《打破刻板印象的時代》
最近吃飯時間看了一下前陣子很多人討論的《后翼棄兵》,發現它拍出很多概念,都與我很喜歡的一本書《刻意練習》相呼應。
在戲劇中,女主角不時就可以與高手單純使用語言下棋,遇到比她程度差太多的選手,甚至不需要看棋盤,講出自己想走的位置就可以打敗對手,這種玩法稱之為「盲棋」。在福爾摩斯電影版第二集《詭影遊戲》,福爾摩斯與莫瑞亞提的對決也是使用這樣方式,兩人明明眼前就有一個棋盤,卻硬是只用盲棋對決,展現兩者的超高智商。但是在這個世界上,是真的有盲棋高手。
一個俄羅斯的西洋棋特級大師稱為亞列亨,在紐約迎戰26個優秀棋士,亞列亨在不能看棋盤、不能做筆記的情況下,在十二小時小時內有了十六勝五敗五平的成績,創下當時世界紀錄。看來跟影集描述相似,當時俄羅斯的西洋棋戰力是把美國人打假的!亞列亨本來就是很強的西洋棋士,從小學為了上課繼續研究棋譜,開始學習背譜,到了一次大戰爆發時,更是在被拘留的情況下,與其他志同道合的朋友在監獄中下盲棋,也就練就了這樣的能力。
《刻意練習》作者表示:西洋棋高手與普通人的差別,在於研究棋譜的時間與量。雖然可能有所謂天才或天賦的刻板印象,但是根據研究韓國的圍棋高手,他們的平均智商並不比平常人高,但是棋王的大腦「記憶」區塊都會特別發達,也就是說他們可以記住非常多的棋局,並且把他們納入大腦的長期記憶,並且在下棋的時候產生影像,告訴他們最好的下一步該怎麼下。作者稱這種將資訊視覺化納入長期記憶的概念,稱之為「心智表徵」,任何領域的高手,通常都用長久的練習與經驗,建立大腦非常大塊的心智表徵,所以他們會比業餘者做出更快更好的決定與表現。所以影集中可以看到這些高手們,一有空就在嗑經典的棋譜,根據研究花越多時間研究棋譜,表現的其實比努力增加切磋經驗的人好。
如同影集的背景,西洋棋圈在當時是個男權主義當道,而在現實也是如此,非常難看到女性。然而1960年代的心理學家波爾賈,他相信自己可以運用心理學的方式,栽培出某領域的天才,他的三個女兒都在男權至上的西洋棋圈,以十幾歲的年齡得到各種世界比賽的頭銜,三女兒更是目前為止唯一參加世界錦標賽的女性。
從這個心理學家的三個女兒的訪問,他們小時候就開始把西洋棋當玩具,長大甚至玩到爸媽勸阻都不願意休息。他們的理論是:先讓他們產生極大的興趣,覺得一件事非常好玩;直到他們自己決定要認真投入的時候,也要他們承諾願意做出的犧牲;父母陪伴大概到第二階段,之後就需要真正的教練帶領,並且慢慢找到自己的風格,就能成為某個領域的「天才」。也就是說,他們投入的時間比正常人都還要多,練習與不放棄才是成就這些人們眼裡「天才」的元素。性別在大多數情況下並沒有影響,反而社會氛圍有可能壓迫可能性。
刻板印象會覺得成績好的同學,或許多少是家裡有給予一些壓力或者很密集的訓練,但是我回想起來,班上功課好的朋友,多半都有一點自主學習的能力,而感受到班上老師、家人壓迫比較大的同學,雖然成績也不差,但是長線來看好像比較難名列前茅。當然成績不是一切,以前班上幾個愛蹺課不寫作業的同學,找到自己的興趣後投入大量的時間與努力,目前的成就也都已經遠到天邊去了。《后翼棄兵》就是在說我們要打破刻板印象,某些意想不到的特質,不論性別、個性、能力,都可能在屬於他們的舞台發光發熱(西洋棋這麼嚴肅的主題可以大紅,也是打破了刻板的印象🤣)。
#八三夭劉逼